陶渊明读《山海经》后这样赞颂道: 读《山海经》·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竞在身后。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夭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上古神话中具有抗争意识人物,唤起了人类相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真挚情感。精卫、刑天等神话人物的反抗态度蕴含了陶渊明对理想人格的寄托和对超凡意志的向往。他的整个视野,面对的是黑暗无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呼唤与渴望的是兼具神力与意志的正义人物,以结束汉末以来长期的战乱,还百姓一个清平乾坤。这承载了他的社会理想与人格理想。 陶渊明平素研读史书,对于怀抱忠肝义胆、豪气干云之辈,颇多钦羡,如《咏三良》。三良是指春秋时代秦国子车氏的三子奄息、仲行、针虎。《左传》文公六年载有秦伯任好卒,三良皆被殉葬的事件,《咏三良》一诗就是取材于此。陶渊明对三良的白原投义殉君的夙志决心,摹写淋漓。诗中“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是说良人是已经离去了,然而他们的举动却使我感动得流泪,衣襟都全部被浸透了。全诗通过对三良的咏叹,说明陶公心中想要尽忠报国、立功立德的梦想。 先秦侠士荆轲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人,历代文人骚客以他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篇篇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一道冷峻的风景,在崇尚温雅的古代文坛煞是夺眼。龚自珍《己亥杂诗》云“陶潜诗喜说荆轲”。其实,陶渊明咏荆轲的诗,在诗集中只有一首,大概是其给人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故龚自珍如是说。 《咏荆轲》是集中体现诗人侠义情怀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陶公赞扬了荆轲重然诺、轻生死、舍生赴难的高贵品格。陶诗本来“文体省静。殆无长语”(钟嵘《诗品》),但此诗却挥毫如泼。诗中以哀风、寒波突出了环境的苍凉,以突显出荆轲此举的悲壮。陶写荆轲,实是自画。诗中有一句是“慷慨送我行”,陶渊明已经不自觉地化为荆卿了。这正是陶潜澄清天下之志的自然流露。诗中所塑造的荆轲虽然也有以往侠士描写中的义无反顾和决绝凌厉,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某种人生况味,让读者感到作者情绪的参与,让人更多想到了陶渊明本人的生活现状。诗人在对侠义人格的审美观照中将侠义品格纳入了自己的内在心理,把对侠士的动情描写和真实自我相结合。清朝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评价“观此篇可以知其矣”。“渊明一名潜,在他的潜意识里,实亦有此。此诗是陶翁侠客梦、英雄欲的本相现露”。① 正是这种人生况味的存在,才使得荆轲这个伟岸的人物有了一种苍凉凄切的美感。这种感情的产生伴随着荆轲的事业和诗人的人生境况,引出了绵绵不绝的“千载余情”。 陶公的诗文创作中对这些侠义人格审美关照,反映了东晋时代社会背景下诗人自身的骨鲠狷介处, 是他胸中慷慨豪宕之气的自然流露。所谓“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诗人对侠义人格的自我内转型观照,使他对黑暗现实生活始终保持了不妥协的批判锋芒。 三、生命困境的诗意超越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这是诗人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徘徊在出仕与入世之间,终究“爱丘山”的本性压倒了“逸四海”的志向。在表面的平静之下,陶公内心中蕴含着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动力表现为一股悠悠靜流,缓缓向前。每一次的出仕,都是对自我与现实的矛盾深化,而在这矛盾之中最终肯定了自我,实现了诗意的超越。这是个体保持自我纯粹的手段,是内心侠义情怀的扩展与升华。这一切本身的存在就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恰恰是与侠士精神在深层次的一种契合。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虽然身隐田园,但并非真正与世隔绝,而是仍旧怀着浓烈的悲悯情怀。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如:“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等等。诗人已经不仅局限于个人的进退清浊,而是联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诗人纯真的愿望,和当时压抑的社会现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身上大济苍生的悲悯情怀、豪杰救世的抱负伴随了他的一生。从本质上看, 这与侠士们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所为,可谓方式不同而其道一也。饮酒、赏琴、读书、赋诗、耕耘,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崇尚自由,诗人始终持有一种傲然不屈的气节和浩然正气,在泯去后天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后追求返归一个真淳的自我,完成了自我的华美转身。他的心灵在恬美静穆的田园中找到了寄托,在平凡的生活中将个人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行吟舒啸间、在内心之中深埋的侠义人格的指引下,将侠义精神进行了另一种凝练与升华。这是现实境遇与诗人内心深处隐匿的侠义精神相碰撞的最终产物。 注释 ①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 陶渊明.陶渊明集[M].逯饮立,校注.上海:中华书局,1979. [2] 陶渊明.陶渊明集校笺[M].龚斌,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 [3] 李锦全.陶潜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5]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 华书局,2005. [8]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 罗宗强.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 (唐)房玄龄.晋书·隐逸传[M].上海:中华书局,1974. [11] 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